藏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百年前,九寨沟的先民们从遥远的“世界第三级”---西藏阿里迁徙至此,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九寨沟的宗教民俗至今都还保持着浓郁而古朴的藏族传统:精美的服饰,剽悍的腰刀,香醇的青稞酒、酥油茶,洁白的哈达,欢快的踢踏舞,稳健的二牛抬杠,是对生活的炽爱;遍地的马尼堆,高耸的喇嘛塔,循环不息的转经轮,是对宗教的虔诚。接下来就为大家一一介绍。
1、嘛智文化节
“嘛智”是本教三颂辞或三大真言中的一颂辞或一大真言,人们通常称为“八字真言”。如能虔诚地祈祷诵读“八字真言”,就能普渡众生、消灾祈福,还能给祈福者带来幸福和吉祥。九寨沟的藏族同胞信仰本教。苯教又名苯波教,是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流行于藏区的原始宗教,苯教信仰万物有灵,整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目前保存有60座本教寺庙。
九寨沟,不仅拥有举世瞩目的神奇风光,还浓缩了璀璨而独特的民俗文化!苯教为基础、佛教为主导的本地传统藏传佛教文化深刻地影响着这里的人们。宝镱岩下的扎如寺,飞阁流丹,晨钟暮鼓,肃穆巍峨,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该寺每年都将举行三次大型宗教文化活动,其中极为重要的法会“嘛智”活动,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七至十六日举行。活动当天,到扎如寺前来参拜的人群络绎不绝,方圆数百里的群众身着华丽的节日盛装,手拿龙达、香烛、怀抱唐卡等前来寺院参加嘛智文化节活动。
在嘛智文化节祈福活动中,举行了僧人方队殿外转经(寺院全体僧人组成仪仗队在本寺信教群众面前绕行寺院一圈。)、灌顶仪式(活佛向前来参加嘛智文化节的信众摸顶、赐福,为他们带来祝福、吉祥如意)、跳神舞仪式(神舞藏语称为“羌姆”,跳神舞者都是戴面具,投手掷足随着乐号声的指挥时时变换出特定的姿势,其内容意为挡住外来邪魔的侵犯)等。同时,还会举行法会“庆功”仪式,该仪式是整个法会圆满完成后的一种喜悦形式,全体僧人排成方队在场地上转如意图案,以祈神灵保佑人们幸福安康。
“嘛智文化节”活动成功举办,可以进一步发掘和保护九寨沟本土民俗文化,同时也为景区打造融自然生态和宗教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品牌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2、日桑文化节
“日桑”是藏语译音,意思是“神山、神水”。九寨沟藏族信仰苯教,相信万物有神,水有水神,山有山神,日桑文化节就是他们祭拜神山、神水的传统节庆。在每年藏庆4月(阳历6月)举行一次,为期5天。扎如寺坐落于扎如马道中途,是九寨沟附近最大、最有名气的雍仲苯教寺庙。日桑文化节期间扎如寺住持奔卡嘎桑仁静仁波切会为全寨信教群众讲解苯教大圆满九加行。
节庆期间将有高僧大德讲经说道,内容多以祈祷和谐、平安为主,祈祷大自然的生灵和谐、藏族同胞与大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参加节庆的每家每户都准备了精美宝瓶,里面装满各式各样代表吉祥、幸福等不同意义的的物件。日桑文化节结束那天,将把所有经文、药材、刀箭等放置于宝瓶内,再由高僧分别放置于最深的海底、最高的山顶等不同的八个方向,祈祷来年免遭自然灾害侵袭,寓意平安吉祥。这不仅反映了当地藏民对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叩拜,同时也是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节庆期间除了高僧大德讲经、说道外,丰富多彩的藏族传统体育竞技也是该文化节吸引人的地方。抱青稞袋(负重跑步)、射箭、押加(围脖拔河)、噶他(投击)、摔跤比赛等,九寨沟景区的九个村寨青壮年男女身着民族服装,本着贵在参与的体育竞技精神,将藏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融合,通过比赛,加强各村寨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系和友谊。
日桑文化节不仅反映了藏族人民对大自然赋予他们赖以生存条件的崇尚,也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3、苯教
苯教是在象雄时代,西藏高原居民意识形态方面占统治地位的原始土著宗教,在西藏历史早期发生过广泛的影响。九寨沟到现在一直保留着藏传佛教中的‘“苯波”教。
苯教是以崇拜自然对象为主的原始宗教形式,它是一种多神崇拜,崇拜的对象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湖泊、飞禽走兽等,相信“万物有灵”。苯教将宇宙分为三层境界,其中布满了游荡的神灵。苯教重宗教仪式和世俗事务,上供天神,下镇鬼怪,中间作兴人间的事务和法事,又招神,祈愿,驱鬼等大法。
苯教受到来自东南亚和中亚的影响,与印度湿婆崇拜,中国内地的道教,以及后期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甚至注意到与波斯袄教,摩尼教的二元论有某种联系,导致苯教神话的固定情节模式,即;神与魔的对立,神最终战胜魔。苯教首先在象雄兴盛,在吐蕃早期赞普时代,传播到雅隆河谷,拥有很高的权利和地位。
4、龙达
龙达是原始苯教崇拜自然祭祀神灵的产物,也是藏传佛教祭祀各种神灵的主要内容之一。“龙达”有纸的和布的两种,上面印有图案和经文。“龙达”使用时,纸做的顺风撒放,布做的用毛绳串连起来,悬挂在桥上或神山、“牙则”等地。
现今藏族社会信教者放“龙达”,主要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吉祥如意。“龙达”上印有“六字真言”或“八字真经”等密咒,据说表示法力无边。其实现在你在九寨沟也可以看到很多转经筒,它也是宗教文化的一种。
藏族的撒龙达是一种祈祷形式,抛撒的各色“龙达”在空中飞舞,再被清风带着飞向远方。因此,人们也称“龙达”为乘风飞腾的骏马,简称“风马”,撒龙达也被叫做放风马。藏族人用这种独特的方式祈祷安康,表达自己对佛的崇拜和敬仰。
5、藏历新年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藏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更是快乐而载歌载舞的时刻,因全民信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正月初一,鸡叫第一声,家庭主妇便起床背“新水”(传说是天界诸佛赐给人类祛除百病的吉祥甘露),凡能喝上新年新水,便会在新的一年里不染百病,健康长寿。初一白天,各寨都要举行非常隆重的赛马会或文娱演出。初二起,人们开始互相拜年祝贺,请客走访,并作好迎龙灯狮子的准备。当龙灯狮子到家门前时,家家都要张灯结彩,并送上一份礼物—几瓶洒或一条烟。
在藏历新年里,每到一处九寨沟的村寨人家,总有热气腾腾的手抓肉,甘甜可口的咂酒,家家户户都在房顶拉起了五彩经幡,还有欢乐奔放的锅庄,让你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鼓乐齐鸣奏响华彩乐章,龙腾虎跃舞动盛世气象。藏历新年,游客们欢聚在九寨沟生态广场,与艺术团演艺人员一起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藏族同胞的新春佳节。姑娘、小伙挥舞着热情,一首首动人的民歌,一曲曲奔放的锅庄诠释着九寨沟各族儿女满腔的豪迈与热情,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充分展示着九寨沟丰富的本土民俗文化。
6、民俗风情月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九寨沟的民族文化也是传统藏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展示九寨沟悠远的民族文化和迷人的民俗风情,九寨沟管理局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加大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力度,结合九寨沟地域特色与节庆文化,共同演绎“舞动炫丽民俗、体验九寨文化”的“民俗风情月”藏寨文化活动。
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观瞻则查洼古藏寨建筑文化、体味树正民俗文化村、藏族老阿妈传授藏式织布秘笈、享用传统藏餐、藏文化学者带您感受古朴安多文化,畅游九寨历史长河。
为了加强保护九寨沟本土民俗文化,合理利用、深入挖掘民俗资源,全方位对外展示九寨沟丰富的民俗文化,打造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为一体的九寨沟旅游品牌,为游客提供高附加值的旅游体验,九寨沟景区会在每年的3、4月份举行“九寨沟民俗风情月”,将九寨沟独特的民俗风情展示给游人。
7、玛尼堆
在九寨沟,游客常常可在十字路口、路旁、湖边和村寨的出入口处见到一堆堆刻着佛像和佛教经文的石头,这就是“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玛尼堆是信徒常用于祈福的,大都刻有八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等,藏语称“朵帮”。
“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父帮”和“镇邪朵帮”。“阻秽禳灾朵帮”大都设在村头寨尾,石堆庞大,而目卜大上小呈阶梯状垒砌,石堆内藏有阻止秽恶、禳除灾难、祈祷祥和的经文,并有五谷杂粮、金银珠宝及枪支刀矛;“镇邪朵帮”大都设在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处,石堆规模较小,形状呈圆锥形,没有阶梯,右堆内藏有镇邪咒文,台的石堆内也藏有枪支刀矛。
在藏传佛教地区,人们把石头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刻有佛像及佛教经文的“玛尼石”,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和形状,制作者用不着刻意选择,捡着什么石头就在上面刻画,经文多为“八字真言”和咒语。在玛尼堆的制作上,藏族匠人可以将任何一块石头都雕刻图纹,每刻一块玛尼石,他们都会虔诚地向佛祈祷,他们在不同的石头上雕刻出的同一神灵也会千姿百态。随着时间的累积,藏族匠人们逐渐在将玛尼石雕刻发展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石刻,他们手下的每一颗石头都凝聚着深深地祈愿与祝福。
8、佛塔
在藏传佛教中塔分为灵塔和佛塔两种。灵塔供奉在寺院里,用金或铜铸成,是活佛塔葬的一种形式。佛塔则建在寺院和各村寨人口较少的地方。塔的原色必须是白色。塔的命名,由塔内的经文和法器类别、塔身造型、装饰特点来决定。如果是塔群,则按主体佛塔内经文的内容及名称合并命名,九寨沟树正寨的“九宝莲花菩提塔”就是合并命名的。
游客在九寨沟旅行途中,经常可见到一座座雪白的佛塔,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佛塔显得格外圣洁庄严,形成一道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佛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佛塔的雏形来源于印度,据史料记载,古代印度王公贵族去世之后皆入土安葬,用土、石建成半圆的拱形墓。佛教高僧圆寂之后,这种拱形墓建得更加高大壮观,以后就逐渐演变成了佛塔。
另一种说法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并得到了神秘的“舍利子”,信徒们便虔诚地建造了高大、雄伟的塔形墓以供奉“佛舍利”。后来,这种安葬佛教高僧骨灰的方法一直延用于各地佛教寺院,于是佛塔越来越多,越建越高,成为佛教寺院的圣地。
9、转经
在九寨沟,转经有很多形式,水转经,风转经和手转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转经筒。转经筒有大有小,小的为手持转经筒,供信徒们在任何场所不停地摇转,大的固定在寺院的转经道上。
转经筒里藏有许多经卷,虔诚的信徒们一边走,一边用手将不同规格的经轮转动一遍,他们认为每转动一遍经轮,就等于念诵了经轮中的经文一百遍,其功德也随之成倍增长。另外,在九寨沟还有一种“水转经”, 它是在湍急的河流上建立的转经筒,利用流水使经筒日夜不停地转动。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信众还可以围绕一座寺院、一座佛塔、一座佛殿、一座神山等向右转一圈或几圈,甚至成百上千圈 , 这也是一种转经。在藏区转经活动简便易行,人人能够做到,且被认为是功绩无量的修行方式,因此成为藏传佛教中普及面最广的一种特别的礼仪,在藏族社会中久兴不衰。
10、请山神
正月十五,为了预知新年的未来,几乎每个寨子都要十分隆重地搞一次请山神的活动。请山神的两位姑娘,是由法师根据当年天文历法推算的生辰八字来确定的。请山神可在白天举行,也可以在晚上,主要法具为交叉结实的“Y”字形木杈。
仪式开始时,全寨的人聚集在木杈前,法师念经,两位姑娘手里的木杈自动地不定向摆动,如果木杈不摆动说明法师不灵,将重新请山神,重新颂经召动。
众人祈祷:“山神呀,山上的石头会不会滚下来?滚下来就倒向左边,滚不下来就倒向右边;山神呀,山上的泥石流会不会爆发?会爆发就倒向左边,不会爆发就倒向右边;山神呀,九寨今年会不会风调雨顺?如果风调雨顺就倒向左,如果气候不好就倒向右边;山神呀,九寨今年有没有病魔作祟?有病魔作祟就倒向左边,没有病魔作祟就倒向右边;山神呀,九寨小伙今年会不会娶上一位好姑娘?如果能娶上就倒向左边,如果不能娶上就倒向右边。”就这样,他们要把全寨人共同关注的公益问题,每个成员的生老病死,发财求学等所有问题都问完。对预测答案有人相信,有人则作为传统娱乐活动参加。
经幡飞扬,梵音阵阵,缭缭青烟直上云霄,带着藏族人民的崇敬,也带着藏族同胞们的祈愿。祈愿世间少些天灾人祸,祈愿来年风调雨顺,祈愿生活五谷丰登。
11、春节联欢会
春节联欢会是能完整地代表九寨沟民族风情、展示九寨沟旅游文化的狂欢节日,在沟外许多家宾馆都有举行。
请山神活动结束后,全寨最热闹的场面开始了,他们围成一个圈,载歌载舞。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凝聚一代又一代的九寨沟人勤劳勇敢、团结互爱的精神。
各个乡村每年都会开展耍龙舞狮、舞祈福、送乡村文化进城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年文化”系列活动。这些集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为欢度新年增添了浓浓的喜庆和文化味,映衬出了九寨儿女一张张快乐幸福的笑脸,更为春节期间的老百姓们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成为九寨沟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是九寨沟完整游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2、跳锅庄
九寨沟除歌舞有名外,最流行的舞蹈是锅庄。据藏文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藏族各地就十分盛行歌舞。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藏族人最先的舞蹈就是围绕篝火跳圆圈舞,这种旋转不停的舞蹈,伴随着这个民族走过了无穷无尽的岁月,其包含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鲜明,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锅庄通常分为寺庙锅庄、牧区锅庄和农区锅庄。寺庙锅庄通常在寺院宗教节日,或迎送大活佛的时候跳,这种锅庄庄严隆重,充满宗教气息,是信徒们为了来世幸福而献给神灵活佛的。而牧区锅庄和农区锅庄,则热烈奔放,充满自豪。每逢节日,男性着肥大统裤,如雄鹰展翅,女性脱掉右臂,抛袖于身后,飘逸洒脱,他们围着圆圈洒手、踏步、踢脚,有时直跳到通宵达旦。
九寨沟人跳锅庄不仅自已跳,而且还热情相邀游人一起跳,跳锅庄的队伍时而牵着手成圆圈,时而跌脚跳成圆盘,时而成蜗牛状,层层叠叠,围成一团,跳得高兴的时候,踢脚声、吆喝声将锅庄推向高潮。九寨沟的锅庄能让所有人跳出青春,跳出豪迈,跳出浓郁的民族色彩,也跳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13、桑烟
“桑”是藏语的译音,本义为“净”。桑烟又称熏香。桑烟的发源地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沿袭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是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仪式之一。煨桑是藏族原始佛教与藏传佛教两层文化形态催化下形成的祈愿礼俗。
桑烟是用在盟誓上,是让天神作证的意思。民间性的桑烟,更多的是为自己、家人和亲朋好友祈福。桑烟的地方是神山、神坛、神塔等。每逢吉日,村寨到处弥漫着浓郁的香味,萦绕着袅袅的桑烟。
“桑烟”一般用圆柏属植物方枝柏的细枝和叶,当地称为柏香。藏族人认为凡是不干不净的身和物都要用柏香熏陶后,才能清除秽气得到真正的清净。“煨桑”祭祀神灵,祈祷平安好运,成为高原先民同神灵沟通的方式。藏民认为,桑烟可以直达天神住的地方,它可将人间的美味传递上去,使诸神欢喜,保佑世间凡人事事如愿,平安幸福。
14、背水习俗
九寨沟藏族同胞有着在藏历的除夕夜到海子边背水的传统。当各寨的鸡第一声鸡叫时,寨里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赶到水源地,先烧香泼水,然后背回新年最早的圣水,供全家人团圆饮用。
对于藏族人民来说,曾经背水是为了全家的饮用,那一桶桶清水滴落的印记,也见证了藏族人民曾经的生活艰辛。而现在,背水不仅是新年的一项吉祥象征,也加入了日常文化节的活动项目,让人们在幸福生活的现在,也不忘遗留下的传统。
本文地址:出差网http://www.chuchaiwang.com/qgjd/73.html